《伊纽多(巨人)》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508年-1512年创作的油画。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angeo Bona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译“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他的父亲是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odovico di eonado Bonaoti di Simoni)他的母亲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ancesca di Nei de Miniato di Siena)。扩展资料人物评价——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 89 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 70 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戈雅是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于传统的写实画法有了更抽象的表现。所以他也被称为现代绘画的第一人。
当然,他作为宫廷画师时的早起作品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然而他在西班牙半岛战争之中以及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是非常抽象以及狂野的。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他的绘画的影响。
而相对于新古典主义,我们可以拿安格尔来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风格的对立性。
盛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绘画重理性,强调共性,要求严谨规范,时代气息鲜明;兴起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绘画则重感性,强调个性,追求自由,崇尚想象,挑战规则。作为艺术流派,二者相互对立,但作为创作方法,二者却都是穿上了风格外衣的思想,其风格特征总是不断地变化;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的沉静和感性的冲动。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代表作有《的玛哈》《着衣的玛哈》《阳伞》《巨人》等。——常识艺术篇。
美术史家一致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西班牙画家戈雅开始的,无论是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戈雅可以说是位先驱者。戈雅生于1746年,青年时代曾跟随胡塞•卢赞等人学画,研究过委拉斯凯兹等人的创作。20岁时,他在家乡参加了反宗教的斗争。后来逃往马德里,又流亡于意大利。在罗马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的作品。这对他后来的艺术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1771年,戈雅回到马德里从事绘画工作。在那里,他创作了《阳伞》、《陶器市场》、《春》、《踩高跷的人们》等一系列早期代表作品,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树为西班牙民族画家的偶像。不久,他又出任宫廷画家,还荣获了皇家美术学院“功勋院士”的称号。戈雅的想象包罗万象,一切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东西,全包括在他的艺术范畴之内。然而最有成就的是他的肖像画。

一般我们说浪漫主义的先驱者说的都是弗朗西斯科•戈雅,有时也说是藉里柯,但因为戈雅先出现所以说是戈雅。
至于梵高和塞尚那都是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了